歷史源流


地藏菩薩本願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輪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修行位階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人物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龍樹 無著
聖天 世親 鳩摩羅什 菩提達摩
慧遠 智顗 蓮花生 玄奘 惠能
宗派
部派 大乘 小乘 顯教 密教
佛教典籍
法華經 華嚴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般若經 心經 金剛經 維摩經
阿含經 法句經 大日經 楞嚴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智度論 俱舍論 瑜伽論 壇經
聖地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
相關內容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維基主題:佛教
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簡稱《地藏經》,譯者不詳。是釋迦牟尼佛稱揚贊嘆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宏大願望的經典[1]
目前的流通本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明朝時則題為法燈、法炬所譯,實際上的譯者及譯出年代不詳。因為其源流不明,在明朝之後才被收入大藏經,有部份佛教學者懷疑它並非由印度傳入,而是在中國所寫作。

目錄

 [隱藏]

[編輯]歷史源流

本經原題為唐朝實叉難陀譯,但在唐智昇《開元釋教錄》與《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所記載實叉難陀譯出十九部經典之中,並沒有包括本書。明朝蓮池祩宏大師,為本經所作的序中提及,此經的流通本,譯者題為法燈、法炬,但是此二人的生平及時代皆已不可考。故此經為實叉難陀所譯的說法並不可靠,應是後人所偽託。
在文獻上,最早提及此經的,是北宋端拱年間(西元 988年989年)常謹所集的《地藏菩薩靈驗記》,在其中引用了〈分身功德品〉的內容,並且說此經的梵文本,是在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西元 936年948年),由西印度沙門知祐攜至清泰寺。釋非濁所集的《三寶感應要略錄》也引用了〈忉利天宮神通品〉中的內容,因此可知,此經在北宋時就已經流行於中國。近代在西夏發現了西夏文本的地藏經殘本,而且,地藏經在宋朝之前已傳入日本,也可作為證據。
但因為譯者不詳,也未收入譯經目錄中,因此在宋朝及元朝編輯的《大藏經》,都沒有收錄此經。直到明朝,本書才被收入《大藏經》,因此有學者懷疑此經並不是自印度傳入,而是五代時在中國寫出的經典。

[編輯]經文簡介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2]。佛在經中讚揚了地藏菩薩為度眾生「久遠劫來發弘誓願」的非凡之舉[1],並介紹了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過程中的事迹,例如曾為婆羅門女[3]、光目女時設法救度母親的故事[4]。還通過文殊菩薩、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薩四天王普賢菩薩普廣菩薩太辯長者閻羅天子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堅牢地神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的依次提問[5][6],以及地藏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介紹了地獄及其眾生的狀況[7],解釋了使親人眷屬在各種情況下脫離苦難的種種方法[8]釋迦牟尼佛還在此經中將自己涅槃之後至彌勒成佛以前的無佛世界中,教育開化世人的任務託付於地藏菩薩[9]

[編輯]全經構成

全經分為十三個部分:
  1.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十方諸佛菩薩集會讚歎。如來含笑,放光明雲,出微妙音。十方天龍鬼神亦皆集會。佛為文殊菩薩說地藏菩薩因地行願。[2]
  2. 分身集會品第二》:十方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與諸被救眾生來見世尊。世尊摩頂付囑地藏菩薩:『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彊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前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10]
  3.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摩耶夫人問業報所感惡趣,地藏菩薩略答五無間地獄之狀況。[7]
  4.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薩更問地藏往因[5],佛又敘述兩個關於國王及光目女的故事[4]。四天王請問菩薩大願方便,佛為他們說因果報應之法則[6]
  5. 地獄名號品第五》:普賢菩薩問地獄名號等情況,地藏菩薩為救拔苦難眾生而作詳細回答[11]
  6. 如來讚歎品第六》:佛放身光,出大音聲,讚歎地藏菩薩。普廣菩薩請問供養地藏菩薩利益,佛為說供地藏像、讀地藏經、持地藏名的廣大利益[12][13]
  7. 利益存亡品第七》:地藏菩薩通過跟佛問答,普勸廣大眾生斷惡修善。太辨長者請問超度亡靈所獲功德,地藏菩薩為說亡者七分獲一,六分做功德者獲得[8]
  8.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菩薩神力,俱詣忉利,詢問眾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各發善願,佛稱贊印可並授道記[14]
  9. 稱佛名號品第九》:地藏菩薩為利益眾生,演說聽聞及念誦過去諸佛名號功德[15]
  10.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地藏菩薩校量布施的功德,佛舉例作出詳細回答[16]
  11.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佛陀說明供養地藏菩薩塑像、畫像的十種廣大利益[17]
  12.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佛放頂光,妙音稱讚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請問不思議事,佛為說供像持名等應獲的功德[9]
  13.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佛又摩地藏菩薩頂,以諸眾生託付地藏菩薩,希望地藏菩薩救度一切受苦眾生[18]

[編輯]後世評價


在台灣,佛教信徒常會在法會集體朗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信徒深信此行為可以迴向給死去的親人
《地藏經》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它融合了地藏王菩薩的大悲願和諸佛菩薩的見證,敘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悲開示。對於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證因緣果報的不可思議;而初發心者而言,亦可相應契入地藏王菩薩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經典之中,《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教理相較於其他經文淺顯易懂,故廣受歡迎[19]
佛教及部分民間宗教中,《地藏經》亦用於人們對死者的超度(及臨終關懷[20]。即依誦《地藏經》或遵循《地藏經》中所獲的功德,亦可把其迴向給死去的親人[21]。例如台灣大部分佛寺於農曆七月舉行的各項法會,許多參與者都會集體朗誦。









【金地藏】 金喬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喬覺696年794年),新羅僧人,王族[1],傳說為地藏菩薩化身,故而又名金地藏
金喬覺早年為新羅派遣至唐朝的留學生,學習期間對佛教發生興趣,回國後落髮為僧,並於開元七年(719年)再度來華,在九華山隱修。至德初年,山民諸葛節發現金喬覺在此隱居,為其營造禪居。建中初年,張岩池州為官時,為其建立化城寺貞元十年(794年)閏七月三十,金喬覺坐化,年99歲。死後肉身不腐,被譽為地藏化身,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
全唐詩》錄其詩一首《送童子下山》。
空門寂寞爾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金喬覺, 送童子下山